『壹』 什么叫视觉推理

视觉推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俗的说就是将看到的东西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变化、合理演变的过程。
下面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较早对“视觉思维”概念进行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的,是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阿恩海姆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视觉思维》专著中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意象”不是传统观念上对客观事物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事实上,这种“意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是视觉思维对其对象的总体特征的主动把握。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他指出,“视觉思维借助3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而且“,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这3种意象,他们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也许更为恰当。麦金关于视觉思维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可以看作是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结合普通心理学关于思维的定义,以及阿恩海姆、麦金关于视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形成对视觉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认识。视觉思维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基础上的,视觉器官得到外部刺激,以信号的形式逐层传送至大脑,形成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成为视觉思维的直接材料。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视觉思维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独特功能,其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是左右脑分工合作、交互作用的结果。

『贰』 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对设计有用吗

阿恩海姆(鲁道夫·阿恩海姆) (1904—2007)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早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曾任美国美学协会大大。
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1954)、《视觉思维》(1969)、《走向艺术心理学》(1972)等。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美学”。他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概念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按照韦特默组织原理(邻近性、相似性、封闭性、方向性),将视觉刺激力转化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生理力样式的过程。人们从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张力式样,绝非等同于对象的实在结构,而是对象的刺激力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对立统一。由此断言艺术作品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他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
据此,阿恩海姆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作出新的解释:传统观点认为艺术作品表现了超出其中所含个别具体事物表象的某些东西是对的,但这“表现”既包括了由“理性从艺术形式中间接地推断出来的东西”,又不包括“不表现内在精神活动的表象和行为”,所以太笼统,也太狭窄。表现不在于象征。而象征的意义应当通过构图形式特征直接传达于视觉。所以,“表现性就在于结构之中”,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他强调接受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作品的物理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所以欣赏者总是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觉动力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 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 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 因此,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更多地将格式塔发展为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被认为是现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 虽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经开始把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运用于艺术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大放异彩的却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看,可以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

『叁』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介绍

鲁道夫·阿恩海姆,(德语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2007年6月9日),阿恩海姆出生于柏林,1923年入读柏林大版学,1928年获哲权学博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他移居意大利,任职于教育电影国际学会。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美学协会大大。代表作品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作为艺术的电影》等。

『肆』 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其实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的代表作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
(1)整体性。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伍』 急求阿恩海姆色彩论

此书原著者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Arnheim)。20世纪在德国兴起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视觉不是对视觉对象各种元素的机械记录,而是对结构样式的整体把握,并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造型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起来。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被英国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称为是,“系统地尝试将格式塔心理学应用于视觉艺术的一本极为重要的著作”,可以“作为对艺术心理学进行全面科学研究的基础。”常又明所译《色彩论》是《艺术与视知觉》中的一章。
《色彩论》译本有11个小节,从视觉形象的两个基本形式因素——形和色的比较分析入手,联系心理学实验、色彩学和造型艺术的实际经验,对色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一些关于色彩问题的富于启发性的议论,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打破那种以单纯再现对象色彩为目标的色彩观念的束缚。作为色彩技法训练之一,画家应该具有写生一写实的能力,但决不能被彩色照相式的色彩观念束缚了手笔。只有破除了这种狭隘的色
彩观念,熟悉色彩的性能及其各种配合方法,掌握视觉和色彩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取得既能写实、写景,又能写意、抒情,灵活运用色彩手段进行创作的自由。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奠定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造型艺术的理论基础,已为中国学界所了解,但关于色彩问题的探讨却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又明所译《色彩论》,不仅为中国学界更全面地了解阿恩海姆及其所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提供了新材料,更有助于促进中国学界从艺术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深入认识造型艺术的本质。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ITE197902008.htm

『陆』 阿恩海姆与贡布里希在视觉心理学上的异同,能否几句话说清楚

阿恩海姆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由此提出了“张力”说,认为力的结构是版艺术表权现的基础,而“同形”是艺术的本质。

贡布里希在论述对称与对称破缺,秩序与混沌,装饰与素朴等对立性质对于艺术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两极之间的张力。